冷毒草
冷毒草
《中药大辞典》:冷毒草
【药材名称】冷毒草
【拼音】Lěnɡ Dú Cǎo
【别名】地黄瓜
【出处】《文山中草药》
【来源】为堇菜科植物匍匐堇菜的全株。春、夏、秋均可采集。鲜用。
【原形态】多年生草本。地下茎长,地上茎短或缺,多匍匐枝。基生叶具长柄,卵状心形,长2.5~5厘米;先端通常长尖,基部弯缺狭而深,边缘有钝齿,叶和叶柄有柔毛,下面脉上较密;托叶褐色,离生,边缘有疏睫毛。花两侧对称,具有柔毛的长梗;萼片5,矩圆状披针形;花瓣5,淡紫色,距短,囊状。果球形,通常有短柔毛。种子小,黑褐色。
【生境分部】生于田边、路旁及林间。分布云南。
【性味】苦,寒。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。治蛇咬伤:冷毒草加茄子汁捣烂外敷患处。如有瞳孔散大或复视,在外敷的同时,可用伸筋草适量,煎水内服。
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冷毒草
【药材名称】冷毒草
【拼音】Lěnɡ Dú Cǎo
【英文名】Herb of Creeping Violet
【别名】地黄瓜、匍匐堇
【出处】出自《文山中草药》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堇菜科植物匍匐堇菜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ola pilosa Bl. [V.glaucescens Ouhem.;Vsepens Wall. Ex Ging.]
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【原形态】多年生草本。无地上茎或具极短的地上茎。根茎垂直或斜生,具明显的节间。匍匐枝纤细,延伸,有均匀散生的叶。叶近基生;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下部者远大于叶征,密被倒生长硬毛,托叶大部分离生,披针形,先端长渐尖,边缘具有长或短的流苏状齿。叶片卵形或狭卵形,先端尾状渐尖或锐尖,基部弯缺狭而深,有白色硬毛,边缘有印齿,长2-6cm,宽1-3cm。花淡紫色或白色;花梗常高出于叶,疏生短毛或近无毛;萼片5,披针形,基部附属物长2-2.5mm,外面通常散生白色短毛;花瓣5,长圆状倒卵形,下方花瓣较短,距呈囊状.蒴果近球形,被柔毛或无毛.种子表面具点状突起,侧下方有明显的附属物.花期春季.
【生境分部】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2000m的山地林下、草地或路边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西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【性状】性状鉴别 多皱缩成团。湿润展开后,根茎较长,并有数条匍匐茎,叶柄较长,叶片民形,先端渐尖,基部深心形,边缘有印齿,叶片下部和叶柄具毛茸。气微,味微苦。
【性味】味苦,性寒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疮疡肿毒;毒索咬伤;刀伤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
【复方】治蛇咬伤 冷毒草全株加茄子法捣烂,外敷患处。如有瞳孔散大或复视,在外敷的同时,可用伸筋草适量,煎水内服。
【临床应用】治蛇咬伤:冷毒草加茄子汁捣烂外敷患处。如有瞳孔散大或复视,在外敷的同时,可用伸筋草适量,煎水内服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网友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