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山刺
羊山刺
《中药大辞典》:羊山刺
【药材名称】羊山刺
【拼音】Yánɡ Shān Cì
【出处】《贵州草药》
【来源】为芸香科植物异叶花椒的枝叶或种子。全年可采。
【原形态】常绿灌木。小枝粗糙,红褐色,刺极少。单叶互生;叶片披针形,革质,长5~7厘米,宽2~3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波状浅齿。总状花序腋生,小花有梗。蒴果卵形,外表红褐色,成熟时顶端开裂。种子卵形,黑色,光滑。
【生境分部】生于灌木林中。
【性味】《贵州草药》:"辛,温,有小毒。"
【功能主治】①《贵州草药》:"燥湿杀虫.治脚气痛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种子:治眼翳膜。"
【用法用量】外用:煎水洗。
【复方】治脚气痛:羊山刺五两,煎水洗患处。(《贵州草药》)
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羊山刺
【药材名称】羊山刺
【拼音】Yánɡ Shān Cì
【英文名】Twig and leaf of Diversifolious Pricklyash
【别名】散血飞
【出处】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异叶花椒的枝叶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Hemsl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枝叶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异叶花椒 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6m。枝红褐色,疏生皮刺。复叶互生,具1-3小叶,稀为5,革质;叶柄比叶片短;小叶片广卵形至长圆形,连小叶柄长4-12cm,宽2-5cm,先端短渐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钝齿或不规则的锯齿状,腺点细小而密生,齿缝处的腹点较大,光滑无毛。聚伞状圆锥序顶生或腋生;花细小,无花瓣;萼片8片,大小不相等,边缘被缘毛,较大的为倒卵状披针形,长约2mm,内面中脉上常被微柔毛;雄花的雄蕊5-4,与较大的萼片近等长,药隔无腺体,退化雌蕊圆球形,长约为雄蕊的一半;雄花的退化雄蕊5-4,长约为心皮的一半,有花药而无花粉;花盘环状,密被毛;心皮2枚,花柱斜出。成熟心皮1-2,紫红色,球形,直径5-6mm,表面有细小腺点。种子球形,直径4-5mm。花期3-4月,果期7-8月。
【生境分部】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1500m的山坡路旁灌木丛中或密林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南海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【性状】性状鉴别 小枝圆柱形,外表粗糙,红褐色,有纵棱线,小刺极少。单叶互生,叶片披针形,长4-7cm,宽2-4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波状浅齿。小枝质硬脆,叶革质。气做,味微辛。
【性味】辛;温;小毒
【归经】肝;肺经
【功能主治】散寒燥湿。主寒湿脚气疼痛
【用法用量】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【各家论述】1.《贵州草药》:燥湿杀虫。治脚气痛。
2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种子:治眼翳膜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网友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