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田七
土田七
《中药大辞典》:土田七
【药材名称】土田七
【拼音】Tǔ Tián Qī
【别名】姜三七、竹叶三七
【出处】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【来源】为姜科植物土田七的块茎。秋、冬、春采挖根茎,洗净;晒干备用。
【原形态】多年生草本,高20~30厘米。根茎呈不规则圆形,芳香有辛辣味,根茎的分枝顶端膨大成球形,又可长出新苗。叶基生,通常2~3片,形似竹叶,先端短尖,基部狭而成柄,有多数弧形平行脉。花黄色。
【生境分部】广东、广西、江西有栽培。
【性味】辛微苦,温。
【功能主治】散瘀消肿,活血止血,行气止痛。治跌打瘀痛,风湿骨痛,吐血,衄血,月经过多,虫蛇咬伤。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2~3钱;或浸酒。外用:研粉敷。
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土田七
【药材名称】土田七
【拼音】Tǔ Tián Qī
【英文名】Rhizome of Local Involucrate Stahlianthus
【别名】小田七、竹田七、毛七、贼佬姜、姜三七、三七姜、姜叶三七、竹叶三七、姜七、姜田节
【出处】出自《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姜科植物土国七的块根和根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ahlianthus involucratus (King ex Bak.)Craib[Kaempferia involucrata King ex Bak.;K. hainanensis Hayata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鲜用或置沸水中烫1-2min,捞出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土田七,多年生草本,高15-30cm。根茎块状,径约1cm,外面棕褐色,内面棕黄色,粉质,芳香而有辛辣味,根末端膨大成球形的块根。叶基生,通常2-4片;叶柄长6-18cm;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,长10-18cm,宽2-3.5cm,绿色或染紫。花10-15杂聚生于钟状总苞中,总苞长4-5cm,宽2-2.5cm,先端2-3裂,总苞及花的各部有棕色、透明的小腺点;总花梗长2.5-10cm;小苞片线形,膜质,长约1.5cm;花白色,萼管长9-11mm,先端浅3裂;花冠管长2.5-2.7cm,裂片卵状片圆形,长约1.2cm;侧生退化雄蕊披针形,长1.6-2cm,宽约4mm;唇瓣圆形,长约2cm,2裂至5mm处,白色,中央有杏黄色斑,基部楔形;花药长约5mm,花丝长2-3mm;药隔先端具长圆形附属体,长约3mm;花柱线形,柱头具缘毛;子房下位,卵形,长3.5mm。花期5-6月。
【生境分部】生态环境:野生于林下、荒坡或栽培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【性状】性状鉴别,本品略呈扁圆锥形或纺锤形,长1-2.5cm,直径0.5-0.8cm。表碳 棕色或棕红色,常皱缩,节密,具白色点状须根痕,节间长1-2mm。质硬脆,易折断,断面平坦,角质化,内皮层明显,灰白色或灰色,可见白色点状维管束。气微,味辛。
【化学成分】含挥发油,挥发油含有姜三七醌(stahlianthusone)。
【性味】味辛;微苦;性温
【归经】心;脾经
【功能主治】散瘀;止痛;止血。主跌打瘀痛;风湿骨痛;吐血衄血;月经过多;外伤出血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6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;研末撒或调敷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网友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