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晶鱼
水晶鱼
《中药大辞典》:水晶鱼
【药材名称】水晶鱼
【拼音】Shuǐ Jīnɡ Yú
【别名】鳡鱼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。
【出处】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
【来源】为银鱼科动物太湖短吻银鱼的全体。
【原形态】体细长,略呈圆筒形,后段较侧扁。体长约7~8厘米。头部扁平。口小,吻短钝,下颌略长。上、下颌骨各有1排细齿,口盖上无齿;下颌前端亦无犬齿。背鳍Ⅱ12~14,起点至吻端的距离为至尾基距离的2.5倍。臀鳍Ⅲ21~24,位于背鳍后下方,背鳍后有一小而透明的脂鳍。体柔软,除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排较大的鳞片外,全体无鳞。生活时全体透明,从头的背后可清楚地看到脑的形状;死后体为乳白色。各鳍较透明,无色,体侧每边沿腹面各有一行黑色素小点。
生活于湖泊内,主食浮游动物,也食少量的小虾和鱼苗。产卵期4月。
【生境分部】分布江苏太湖和沿长江中、下游的许多湖泊中,尤以太湖最着。
【性味】甘,平。
【功能主治】疏利肠胃,润肺。
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水晶鱼
【药材名称】水晶鱼
【拼音】Shuǐ Jīnɡ Yú
【英文名】taihu shortsnout icefish
【别名】鯎鱼、银鱼面条鱼
【出处】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银鱼科动物间银鱼、尖头银鱼等多种银鱼的全体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H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2.Salanx acuticeps Regan
采收和储藏:3-5月汛期捕捉,捕后洗净鲜用或加工成鱼干。
【原形态】1.间银鱼,体细长,近圆筒形,长约12cm,后希略侧扁。头极扁平,吻尖长,呈三角形,眼位于头侧缘。口窄长,两颌等长,前上颌骨、上、下颌骨及腭骨均生有1列细齿,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。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,而具一肉质突起。鳃孔大,鳃盖骨软而薄。体光滑无鳞,仅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具1列大而薄的鳞片,一般为18-21。背鳍II。11-13,略在体后3/4处。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管明小脂鳍。臀鳍26-28,与背鳍相对。胸鳍8-9,肌肉基不显着。腹鳍小。尾猪叉形。体柔软,半稼明,死后体呈乳白色。体侧各有一排黑点,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点,沿臀鳍基左右分开,后端合而为一。直达尾基。此外,在胸鳍、尾鳍第1鳍条上也散布小黑点。
2.尖头银鱼,体细长近圆筒形,后部略侧扁,长约13-15cm。头较长,吻尖长,上下扁平。眼小,口宽大,两颌约等长,两颌和腭骨各有1列细齿。下颌缝合部有1较大的犬牙,常穿过吻部形成一孔。下颌缝合部前方有一短的肉质突起。鳃孔大,鳃耙短小。体光滑无鳞或有时散生极薄而易脱落的鳞片,雄鱼在臀鳍基部有1列大而薄的鳞片。背鳍13-14,位于臀鳍的起点上方。脂鳞小,位于尾柄背部。臀鳍26-27,较宽大。胸鳍9-10,低位。腹鳍7,起点在胸鳍与臀鳍中间。尾鳍叉形。体半透明。在腹部中央有2纵列黑色小点。胸鳍、腹鳍外缘及臀鳍、尾鳍有少数黑点。背鳍和脂鳍无色。
【生境分部】生态环境:1.为小型小层鱼类,生活于近海,性喜集群,以浮游小动物为主食。三、四月于长江口区产卵。具有海洋至江河回游的习性。
2.为小型小层鱼类,习性与前种相似。只唯在南海冬季11-12月产卵。
资源分布:1.我国分布于山东至浙江沿海地区。尤以长江口崇明等地为多。
2.全国沿海均有分布。
【化学成分】可食部100g含水分89g。8.2g,脂肪0.3g,碳水化合物1.4g,灰分1.0g,钙258mg,磷102mg,铁0.5mg,硫胺素(thiamine)0.01mg,核黄素(riboflavine)0.05mg,烟酸(nicotinic acid)0.2mg。
【性味】味甘;性平
【归经】脾;胃;肺经
【功能主治】健脾补虚;润肺止咳。主营养不良;脾虚泄泻;消化不良;小儿疳积;咳嗽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30-90g。
【各家论述】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水晶鱼,不可多食,动湿生疮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网友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