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扁藤
红扁藤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扁藤
【药材名称】红扁藤
【别名】背带藤
【来源】葡萄科红扁藤Vitis chungii Metc.,以全株入药。
【生境分部】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。
【性味】甘、涩,平。
【功能主治】消肿拔毒。治疮痈疖肿。
【用法用量】3~5钱,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【摘录】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红扁藤
【药材名称】红扁藤
【拼音】Hónɡ Biǎn Ténɡ
【英文名】root of Chung Grape
【别名】背带藤。
【出处】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葡萄科植物闽赣葡萄的全株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tis chungii Metcalf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根及茎均切段或片,叶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闽赣葡萄 木质藤本。小枝无毛或被锈色短毛,后变无毛;卷须长5-10cm。单叶互生;叶柄粗壮,长1.5-4cm,无毛;叶片纸质或薄革质,形状变化较大,三角状卵形、宽卵形或披针形,长3.4-11.5cm,宽2.6-6.8cm,先端短渐尖或渐尖,基部通常截形,有时为截状浅心形,稀为浅心形,边缘有小牙齿,两面无毛或很快变无毛,常被白粉;侧脉3-4对,细脉隆起,形成明显的脉网。圆锥花序与叶对生,长4-9cm,初被锈色蛛丝状毛,后变无毛;花萼盘状;花瓣5,先端粘合,基部分离,开花后整个呈帽状脱落;雄蕊5;子房基部与花盘合生。浆果球形,直径约6mm。
【生境分部】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丛林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【化学成分】其化学成分有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,阻碍血凝。
【性味】甘;涩;平
【归经】肝经
【功能主治】消肿拔毒。主疮痈疖肿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【各家论述】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株:味甘、涩、性平。有消肿拔毒的功能。用于疮痈疖肿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网友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