茴香茎叶
茴香茎叶
《中药大辞典》:茴香茎叶
【药材名称】茴香茎叶
【拼音】Huí Xiānɡ Jīnɡ Yè
【别名】茴香菜(《千金·食治》),草蘹香(《本经逢原》),香丝菜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。
【出处】《药性论》
【来源】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叶片。
【化学成分】叶含抗坏血酸约123毫克%、去氢抗坏直酸约37毫克%、少量维生素B2、莲甙、茴香甙、山柰酚-3-阿拉伯糖甙、山柰酚-3-葡萄糖醛酸甙、槲皮素-3-葡萄糖醛酸甙,以及桂皮酸、阿魏酸、咖啡酸、安息香酸、茴香酸、香荚兰酸、龙胆酸、邻香豆酸、原儿茶酸、丁香酸、芥子酸、延胡索酸、苹果酸、酒石酸、柠檬酸、莽草酸、奎宁酸等有机酸。
【性味】南川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味甘辛,性温。"
【功能主治】驱风,顺气,止痛。治痧气,疝气,痈肿。
①《药性论》:"卒恶心腹中不安,煮食之即瘥。"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主霍乱,辟热,除口气。"
③《动植物民间药》:"驱风,解热。"
④《南京民间药草》:"煎服,顺气发汗;泡酒,治小肠气。"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5钱;捣汁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【复方】①治卒肾气冲胁,如刀刺痛,喘息不得。亦甚理小肠气:生捣茴香茎叶汁一合,投热洒一合服之。(《食疗本草》)
②治恶毒痈肿,或连阴髀间疼痛急挛,牵入少腹不可忍:茴香苗叶,捣取汁一升服之,日三、四用,其滓贴肿上。冬中根亦可用。(《本草图经》)
③治肾虚耳呜:茴香叶适量,捣缄取汁,滴耳心(右耳鸣滴左耳心,左耳呜滴右耳心)。(《贵州草药》)
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茴香茎叶
【药材名称】茴香茎叶
【拼音】Huí Xiānɡ Jīnɡ Yè
【英文名】stem and leaf of Fennel
【别名】茴香菜、草蘹香、香丝菜
【出处】出自《药性论》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伞形科植物茴香的茎叶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oeniculum vulgare Mill.
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两季割取地上部分,晒干或鲜用。
【原形态】多年生草本,高0.4-2m。具强烈香气。茎直立,光滑无毛,灰绿色或苍白色,上部分枝开展,表面细纵沟纹。茎生叶互生;较下部的茎生叶叶柄长5-15cm,中部或上部叶的叶柄部或全部皮鞘状,叶鞘边缘膜质;叶片轮廓主国阔三角形,长约30cm,宽约40cm,四至五回羽状全裂;末回裂片丝状,长0.5-5cm,宽0.5-1cm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,径3-15cm;小伞形花序有花14-30朵,花柄纤细,不等长,长0.3-1.2cm;花小,无萼齿;花瓣黄色,倒卵形或近倒卵形,淡黄色,长约1.5mm,宽约1mm,中部以上向内郑曲,先端微凹;雄蕊5,花丝略长于花瓣,花药卵圆形,淡黄色,纵裂;子房下位,2室,花柱基圆锥形,花柱极短,向外叉开或贴伏在花柱基上。双悬果长圆形,长3.5-6mm,宽1.5-2mm,主棱5条,尖锐;每棱槽内有油管1,合生面有油管2,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。花期5-6月,果期7-9月。
【化学成分】叶、花、果实中均含有挥发油,其中包括大量的柠檬烯(limonene)和反式茴香脑(trans-anethole),还包括α-、β-蒎烯(α,β-pinene),月桂烯(myrcene),小茴香酮(fenchone),γ-松油烯(γ-terpinene),受草脑(estragola),反式小茴香醇已酸酯(trans-fenchol acetate),樟烯(camphene),茴香脑(anethole),茴香醛(anisaldehyde)等[1]。茴香中还含脂肪油,其脂肪酸组成主要有月桂酸(lauric acid)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十五烷酸(pentadecano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十七烷酸(heptade-canoic acid),十九烷酸(nonadecanoic acid)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,花生酸(arachidic acid),二十一烷酸(heneicosanoic acid),山嵛酸(behenic acid),二十四烷酸(tetracosanoic acid)[2]。
【性味】味甘;辛;性温
【功能主治】理气和胃;散寒止痛。主恶心呕吐;疝气;腰痛;痈肿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0-15g,或捣汁、浸酒;外用:适量,捣敷。
【各家论述】1.《药性论》:卒恶心腹中不安,煮食之即瘥。
2.《千金·食治》:主霍乱,辟热,除口气。
3.《动植物民间药》:驱风,解热。
4.《南京民间药草》:煎服,顺气发汗;泡酒,治小肠气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网友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