腐婢根
腐婢根
《中药大辞典》:腐婢根
【药材名称】腐婢根
【拼音】Fǔ Bì Gēn
【出处】《湖南药物志》
【来源】为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根。全年可采。
【性味】《福建中草药》:"苦微辛,凉。"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解毒。治疟疾,跌打损伤,风火牙痛,烧伤。
①《湖南药物志》:"治疟疾。"
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。"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4~6钱(鲜品1~2两)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调搽。
【复方】①治跌打损伤:腐婢鲜根皮二两。煎水兑酒服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②治风火牙痛:腐婢鲜根二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③治毒蛇咬伤:腐婢鲜根皮捣烂敷天庭穴及伤口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④治烧伤:小青树根皮咸叶,晒干研成极细末,棉油或菜油调搽,每天一至二次。(《全展选编·外科》)
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腐婢根
【药材名称】腐婢根
【拼音】Fǔ Bì Gēn
【英文名】Root of Japanese Premna
【别名】小青根、土黄芪
【出处】出自《湖南药物志》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柴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emna microphylla Turcz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豆腐柴,直立灌木,植被高2-6m。幼枝有柔毛,老枝渐无毛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0.5-2cm;叶片卵状披针形、倒卵形、椭圆形或卵形,有臭味,长3-13cm,宽1.5-6cm,基部渐狭,全缘或具不规则粗齿,先端急尖至长渐尖,无毛或有短柔毛。聚伞花序组成塔形的圆锥花序,顶生;花萼杯状,绿色或有时带紫色,密被毛至几无毛,边缘常有睫毛,5浅裂;花冠淡黄色,呈二唇形,裂片4,外被柔毛和腺点,内面具柔毛,尤以喉部较密;雄蕊4,2长2短,着生于花冠管上。核果球形至倒卵形,紫色,径约6mm。花期5-6月,时期6-10月。
【生境分部】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下或林缘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及四川、贵州。
【性味】味苦;性寒
【归经】脾经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解毒。主疟疾;小儿夏季热;风湿痹痛;风火牙痛;跌打损伤;水火烫伤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0-15g,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;捣敷;或研末调敷。
【复方】①治肤打损伤:腐婢鲜根皮二两。煎水兑酒服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②治风火牙痛: 腐婢鲜根二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③治毒蛇咬伤:腐婢鲜根皮捣烂敷天庭穴及伤口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④治烧伤:小青树根皮或叶,晒干研成极细末,棉油或菜油调搽,每天一至二次。(《全展选编·外科》)
【各家论述】1.《湖南药物志》:治疟疾。
2.《福建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网友评论: